大学、城市与集体记忆: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始末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蒋宝麟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  处:《近代史学刊》2015年第2期206-218,共13页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新式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研究”(14CZS04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32年9月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后,开启了该校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除了提升学校教研水平,罗家伦还积极推进学校基础建设。他于1933年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央大学从南京市中心迁往市郊、建立"大学城"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校内外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最终,该计划因抗战爆发而终止。迁校建立"大学城"的目的,一方面在校舍面积、办学规模和教学品质上凸显"最高学府"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政治资源的同时又远离首都政治中心,保证学校安定的环境。但是,在众多校友及部分舆论看来,中大的迁校计划不仅在地理上抹去了"首都大学"的地位,而且割裂了最高学府的学术传承和"集体记忆"。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体现出近代中国大学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关 键 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央大学 南京 集体记忆 “大学城”计划 

分 类 号:G649.29[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K2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