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尤歆惟
机构地区:[1]日本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
出 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2期246-262,共17页
摘 要: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感性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哲学有着密切渊源关系。早期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曾努力试图用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哲学来指导自己的思考,但他最终又超越了感性主义哲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全面走进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哲学;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将感性主义哲学发展为利益论的新形态;在《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哲学,并再度接近黑格尔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的《费尔巴哈》章中他结合了黑格尔的主体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从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感性主义的理论发展脉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