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吕保田[1]
机构地区:[1]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 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153-160,共8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摘 要:新时期初,朦胧诗刚浮出地表的时候为了生存而不得以全真面目示人。自1984年朦胧诗落潮至1986年,朦胧诗迎来了出版热潮,主要代表诗人随之得到确认。继而,再到1992年前,朦胧诗的新时期前史和诗歌民刊《今天》的策动意义得到正当表述。1993年以来,朦胧诗研究向新时期前史和《今天》的批判性研究倾斜。"朦胧诗"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新时期"表征到"后新时期"解构的变化过程,其内部也由整合而走向撕裂。"朦胧诗"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背后所寓含的不同时代的人文视野和价值尺度不应该仅仅简单地作等级化的线性排序,更应该以一种共时的、多元的、互参的眼光去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问题性。"朦胧诗"这一概念的撕裂反映了朦胧诗内部各个方面的龃龉关系,对此,我们须超越其中任何一方的片面立场,站在朦胧诗的整体性和共通性的角度予以批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