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盛豪杰
机构地区:[1]安徽大学法学院,合肥230601
出 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41-44,共4页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摘 要:伴随着我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多见死不救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刑法学者的广泛讨论与争议。社会中出现了要求见死不救行为入刑的呼声,人们期望用刑法来起到保障他人生命和匡正社会风气的作用。与此同时,有些公众和学者针对见死不救行为入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调整范围,法律不应过多干涉。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和不同观点的争论,解决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该由刑法规制以及如何实现入刑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