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文学写作与流亡体验——以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任晓兵[1] 

机构地区:[1]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出  处:《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年第11期46-48,共3页Modern Chinese

摘  要:流亡者中的知识分子往往借助写作的方式寻求对自我流亡身份的认同、对自我无家情境中心理上"在家"的慰藉、对自己逃脱种种破碎、断裂生活状态的安抚。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与其流亡的生命体验相随,其文学活动始于自我流亡,然亦终于自我流亡;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流亡话语,"流亡"成为其写作最基本的叙事动机和叙事主题。然而任何流亡话语都是一种隐含着多维度人的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的话语形式,个体的发声可以被看作是一类人的发声,从而使个体性的话语演变为公共性的话语,意识形态的话语。萧红在流亡体验中的文学发生与文本表现,亦是如此。

关 键 词:流亡 萧红 文学发生 流亡话语 公共性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分 类 号:I106[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