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玉波[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88-88,共1页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迄今为止,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民歌整理与研究思路,都是踵武前贤,蹒跚前行,即所谓的“接着做”。2 0世纪9 0年代初,我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元明清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待到学位论文选题,颇费思量。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文学的框架内,做作家作品包括流派的研究,还是拓宽视野,关注文学、文化潮流与现象,进而探究潮流与现象背后的所谓规律?联系到此前有将近1 0年时间,我一直在做苏北沭阳传统喜歌的搜集,同时留意民间小戏及其艺人的存在状况,我起意在文学与文化、雅与俗的夹缝或说是关系中寻找题目。结合所学专业、方向,明代民歌自然进入了我的视野。论者动辄援引卓珂月“我明一绝”说来形容明代民歌的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明代民歌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代民歌为什么能取得“我明一绝”的评价?除了冯梦龙辑《挂枝儿》与《山歌》,明代民歌还有哪些精彩的内容不为人知?带着这些问题,我陆续细读了五四以来前辈学者顾颉刚、郑振铎、傅惜华、傅芸子、赵景深、关德栋、钟敬文等关于民歌小曲的著述,感觉诸先生的研究各有特点—顾先生是以历史学的方法考察民歌,同时兼顾民歌本体特征,很少横向生发;郑先生是在文学演进的体系中,突出民歌小曲俗文学的秉性;两位傅先生尤其是傅芸子在旅日期间所作正仓院藏明清戏曲选集中民歌小曲的钩稽,是诚实的传统戏曲研究的做派;赵先生、关先生是在文献解读的基础上,梳理明清两代民歌小曲的不同特点,立足点仍然基于文学;钟先生的研究,则完全是民间文艺学的。先生们的研究各有侧重,共同点是他们最主要的成果,多形成于数十年前。

关 键 词:明代民歌 整理 元明清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化潮流 硕士研究生 《挂枝儿》 民间文艺学 

分 类 号:J60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