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粤曲与歌坛  被引量:1

Music and Songs in the Urbanization of Guangzhou City in the 1920s and 1930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潘妍娜[1]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出  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56-64,共9页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  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文化空间视域下当代广州粤曲茶座的考察与研究"(GD13YYSO2);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羊城青年学人"研究项目<广州粤曲职业表演群体现状研究"(16QNXR34)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新式茶楼中歌坛的兴起,为粤曲在城市中的演出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歌坛的商业化运作,促进了粤曲艺人向职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新兴社会阶层与艺人的交流;"舅少团"捧伶之风活跃了歌坛,促进了新曲目的产生与流派的形成。经历了歌坛时期的粤曲完成了由农村的民间音乐向市民音乐转化的过程,其音乐形态特征也逐渐完善定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茶楼歌坛作为一个音乐表演空间与普通民众的日常休闲之所,在音乐表演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之中,实践着近代广东地方音乐文化"粤曲"的现代转型。

关 键 词:城市化 歌坛 粤曲 女伶 

分 类 号:J60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