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裴亮[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 处:《长江丛刊》2018年第20期53-56,共4页Yangtze River Series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一样从中国新诗诞生之初就对其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尤其是1949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新诗的译介与接受过程显示出极强的连续性、动态性与同步性。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新诗与日本”这一课题,中日两国学者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既有成果置重的是从“日本体验/日本因素”这样的视角出发,探讨日本文化与近现代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坛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然而,对于同时代的日本诗坛是如何译介和接受中国新诗这一问题,却缺乏从译介学的视角来考察其作品——何时?被谁?经由什么途径?借助何种媒介?——译介到日本的专门性考证和研究。这源于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对文学翻译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个语言符号转换的技术性层面,并未对翻译文学作为独立文学形式之一种的审美价值、及其作为异文化(文学)交流的中介价值给予足够的认识。然而,文学翻译这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把原作引入到一个全新文化圈的行为本身,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跨文化传播样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学再生的创作形式。具体就“中国新诗在日本”这一话题而言,1920年代活跃在日本诗坛的中国诗人黄瀛(1906~2005),就曾将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同时代中国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日语在《诗与诗论》等日本诗歌杂志上进行发表。此外,还撰写了《中国诗坛的现在》(1928)、《中国诗坛小述》(1929)等理论文章向日本诗坛介绍中国新诗发展的最新状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0.9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