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抗战电影非虚构手法的特点和演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邬建中[1] 林泽夫 

机构地区:[1]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00

出  处:《电影文学》2018年第17期13-18,共6页Movie Literature

基  金:四川外国语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非虚构电影的声音与影像研究--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项目编号:sisu201701)的阶段成果

摘  要:如同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催生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主义创作,非虚构手法的兴起也促成了重庆地域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重庆抗战电影。重庆抗战电影将重庆景、重庆人、重庆情与重庆神都囊括其中,成为重庆地域电影的宝贵历史财富,而何非光导演作为重庆抗战电影的创作领袖,他对非虚构手法的坚持一直贯穿在《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等一系列影片中,其标志性的非虚构手法对重庆地域电影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 键 词:重庆抗战电影 非虚构手法 特点及演变 

分 类 号:J909.2[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