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福国[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出 处:《探索》2018年第5期71-81,共11页Prob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地方政府创新扩展模式研究冶(14BZZ049),项目负责人:韩福国。
摘 要: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发挥其治理功能,就需要从单纯的理论论证转向注重可操作化的实践程序。在中国长期的协商民主实践中,一直存在"指定代表"(1)参与式的协商民主,从而造成"内部化民主"这一偏移的实际执行取向;同时引入了国际流行的"随机抽样"来改进协商民主的参与代表的选择,但它又无法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参与结构。无论侧重于哪个取向,都无法解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具体实践中的内生性科学化不足的困境。在分析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参与不足"和代表选择"随机困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需要超越国际社会中协商民主的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和超越中国传统的"指定代表参与"的路径,建构起基于现有中国社会群体的科学分层抽样而又环节科学的复式协商民主抽样程序。这一立足于中国特定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可以提取出"沉默大多数群体"在公共决策中的意见,同时匹配其他程序,有利于真正实现社会民意的整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