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尤久琳 陈姝娜 高斌 解婷婷[1] 冯加纯[1] 马迪[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科学中心,吉林长春130021
出 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年第9期849-852,共4页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7712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701158)
摘 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根据处理的时间不同,缺血处理分为缺血前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缺血过程中处理(ischemic per-conditining)和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分别在脑缺血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对脑组织进行一系列短暂的阻断血流/再灌注,以激活多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减轻脑组织损伤。由于其临床应用受到对脑实施额外缺血风险的限制,近些年来,缺血处理的概念扩大至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通过袖带加压阻断肢体血流之后再复流,可以反复多个循环,也能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由于RIC的无创性,而且肌肉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好,已经由临床试验证实对急性脑缺血是有效的[1]。理论上讲,RIC对慢性脑灌注不足的患者同样应该有效,并已经被研究证实[2,3],然而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关于RIC在慢性脑灌注不足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关 键 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慢性脑灌注不足 神经保护作用 脑组织损伤 内源性保护机制 急性脑缺血 缺血后处理 RIC
分 类 号:R74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9.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