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焱
机构地区:[1]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70 [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90-95,共6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前我国网络公共论辩中言语行为失范问题研究"(17YJC710112);2016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中的三个基础性问题研究"(YB043)
摘 要:中国古代道德推理是一种面向生活的论辩推理和实践推理,其目的在于"说服"特定对象"相信"一个具体的道德判断,以形成某种道德信念。这种基于道德实践目的的广义论辩推理不能直接借助于常规演绎三段论的方式进行构造,依休谟的"相信"学说,譬喻是建构一个道德信念的恰当方法。道德信念的形成过程是从"言事"转向"言道"的过程,在其深层结构中,遵循的是类同原则。要把握道德推理的效度问题,就需要引入主体及其信念因素,由此得出评判中国古代道德推理的两重标准即优劣标准与信念效度标准。因此,基于理性主义立场来批评中国传统道德说理方式是不恰当的。要对其进行合理评判,取决于对"信念"本身的深入研究,取决于对人类相信行为的逻辑研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