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2]辽宁大学,沈阳110136
出 处:《潍坊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106-111,共6页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基 金:2017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基金项目(17CJRJ0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传统高校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教师中心"模式、"学生中心"模式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再到"师生双主体"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师生交往关系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现实需要,高校"主体间性"模式的师生交往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然而,理想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提出以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却由于沟通手段的缺乏而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师生、师师、生生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多主体多向互动,因而教育的主体间性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一直是现代高校教育创新的难点。网络时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融合发展,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共享性成为高等教育嬗变的标志性特征,也为高校主体间性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融合;二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共识性与生成性融合;三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交互性与发展性融合。
分 类 号:G640[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