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血栓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及抗凝药选择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许岩[1] 诸兴明[1] 石丹[1] 朱武生[2] 

机构地区:[1]解放军第101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214000 [2]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00

出  处:《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年第6期91-93,共3页Modern Instruments & Medical Treatment

摘  要:目的:分析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T)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抗凝方案特点。方法:两院2008年7月—2018年3月期间治疗的108例CVT患者纳入观察,整理患者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等临床特点,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介入溶栓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治疗及介入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3种治疗方案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年龄以18~29岁为主,女性占比高于男性,起病形式以急性、亚急性占比最高,常见病因为产褥期及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升高及锥体系表现为主,多数患者颅内压> 200 mmH_2O,CVT累及部位以上矢状窦、右侧横窦最为常见。治疗后3个月,普通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介入溶栓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83.33%、97.22%,介入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3个月,低分子肝素组mRS评分低于普通肝素组,介入溶栓组mRS评分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溶栓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低分子肝素组的19.44%,低分子肝素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低于普通肝素组的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VT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行脑血管造影、颅脑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但单纯抗凝治疗效果欠佳,介入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值得肯定。

关 键 词:颅内静脉血栓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特点 抗凝药 介入溶栓 

分 类 号:R74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