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建军[1] 宋金龙[1] 谢印法[1] 刘景洲[1] 徐慧荣[1] 张昊[2] 孙元栋 朱海涛
机构地区:[1]山东省肿瘤医院介入科,250117 [2]山东省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50200 [3]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邹城院区介入放射科,273500
出 处:《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年第1期7-16,共10页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electronic edition
摘 要:一、载药微球的起源与发展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 Beads Transcatheter A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介入治疗发展初期,由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混合小颗粒的栓塞载体治疗实体肿瘤演变而来。矽球是临床最早应用的微球,1960年Luessenhop与Spence将它用于脑血管内,1978年KATO公司制成含抗肿瘤药物的乙基纤维素微球,首次将化疗与栓塞结合在一起[1]。最初的载药微球为粒径大小不均一的球形微粒,是经交联反应或热降解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和载体(如明胶、淀粉、乙基纤维素、多聚乳酸等)简单混合而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