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婷[1,2]
机构地区:[1]南京邮电大学,南京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3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2期24-30,共7页Study & Explora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对外话语的学理性研究"(15YJCZH067);江苏省社会科学项目"当前我国对外主流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16MLB00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5SJB001)
摘 要:马克思学说发源于人的问题,终归于人的问题解决。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既是马克思学说的终极哲学目标,也是其生成人的本质话语的起因和动力。探究人的本质及人怎样获得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的根本和落脚点。在批判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经历了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认识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规定、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证到"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的逻辑演进过程。共同体活动是人占有自己本质最为根本的前提基础,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实践依托。据此,马克思分析了"虚假的"和"真正的"共同体,认为"虚假的共同体"只能呈现异化的人的本质,而只有未来"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