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楠[1] 柴宁莉[1] 令狐恩强[1] 王赞滔 王楠钧 Zhang Nan;Chai Ningli;Linghu Enqiang
出 处:《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8年第4期145-149,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lectronic Edition)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MC1303600)
摘 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最早是1973年Dyhle等[1]通过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发展而来并进行了首次报道。1984年多田正弘等[2]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胃早癌,并将其命名为“剥脱活检术”,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1994年Takekoshi等[3]发明了IT刀(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使对较大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完整切除成为可能,1999年Gotoda等[4]首先报道了使用IT刀进行病变黏膜下整体切除,即ESD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