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 处:《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9年第3期138-143,共6页Masterpieces Review
摘 要:中国新诗的诞生已有百年之久,它曲折的发生、发展与经典化过程不仅关乎文学内部规律的流变以及新诗创作者的探索与突破,同时还紧密地联系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时代风气、传播媒介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1917—1949是中国现代新诗持续高产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新诗在反叛传统、借鉴西方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生产和创新,又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不断被传播、被接受,最后在时间的淘洗下沉淀出若干新诗“经典”。新诗“经典”关乎着一个时代乃至几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与人文品格的升降,对此不可不审慎对待。近年来讨论极热的“重写文学史”“经典泛化”乃至“主体性焦虑”等话题无不与经典问题息息相关,“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命题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地重置和再生。因此,我们不禁发问:这些新诗“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它们是在何种因素的共同蓄力下被塑造和被推出?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淘洗与审美标准震荡所带来的价值升降?正是基于这样的重新思索与理论自觉,方长安教授的新著《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便将目光聚焦于现代新诗“经典”,沉潜于中国新诗“黄金发展时期”的历史材料,试图打通新诗文本自身的情感空间、审美特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潜在关联,爬梳新诗“经典”被不断接受的历史过程,努力追寻中国现代新诗“经典”流传的踪迹与光晕,从而为中国现代新诗“经典”的塑造、祛魅与反魅构建一个较为客观的阐释空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