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海萍[1]
机构地区:[1]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25
出 处:《知与行》2019年第2期127-131,共5页Cognition and Practice
基 金: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赫勒历史哲学的现代性逻辑研究"(sgb2018-18)
摘 要:乌托邦一直是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也通过一定的信仰、习俗和仪式等表达着个人以及民族的乌托邦希望。尤其是近代的马克思、布洛赫、赫勒等人凭借各自独特的视角向人们重新诠释乌托邦所具有的内涵、承载的期望和价值。对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而言,乌托邦别具意义:它不仅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更被赫勒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乌托邦自身所显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赫勒历史哲学发展逻辑外在的一个重要表征。沿着这一脉络,乌托邦从激进的合理性乌托邦向着历史理论的乌托邦演进。激进的合理性乌托邦在赫勒关于"联合生产者社会"的宏大设计中展开;而历史理论的乌托邦则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将乌托邦的承载者转向了偶然性的个体,通过唤醒个人自觉承担道德责任,号召人们通过践行好人的美德成为好的人物进而成为一个彻底的完美的好人(伦理上的),最终世界成了"人性的家园"。现代以来,虽然乌托邦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然而赫勒仍在为多元、异质和令人"不满"的社会寻找共同的价值诉求而不懈努力。乌托邦既可以是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诉求,又可以体现为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救赎,而历史就是在人们的价值选择与创造实践之间得以展开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25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