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人群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恒杰 唐日新[1] 

机构地区:[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出  处:《校园心理》2019年第3期201-204,共4页Journal of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

基  金: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1JY01)

摘  要:同性恋(homosexuality)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1]。同性恋现象是在各个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性行为方式。根据文献记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性恋群体所占的比例均为3%~5%。据此推断,我国的同性恋者人数约为7 000万[2]。但是长久以来,同性恋都被视作病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认识不断加深,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上删除[3]。而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时也不再将同性恋划为病态。尽管同性恋在CCMD-3中不再视为病态,但是公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并没有明显减少,同性恋群体依然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较异性恋者,会更容易滋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在数量庞大的同性恋群体面前,关注同性恋人群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同性恋人群 心理健康 中国 CCMD-3 性行为方式 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 文化背景 

分 类 号:B844[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C913.1[哲学宗教—心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