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琳[1] 盛俊杰 赵弘[1] 苏力[1] 刘聪艳[1] 万岁桂[1] Wang Lin;Sheng Junjie;Zhao Hong;Su Li;Liu Congyan;Wan Suigui(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China)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53
出 处:《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年第5期436-438,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摘 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很常见的侵袭性非B细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临床表现及预后具有显著异质性[1].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一线治疗能够改善部分DLBCL患者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佳[2].如何实现对DLBCL患者精准预后分层,实行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公认具有预后评估作用的参数有国际预后指数(IPI)、基因分型、分子遗传学等[3].近年来研究发现淋巴细胞计数(ALC)与单核细胞计数(AMC)的比值(LMR)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4-6].本研究我们总结分析我院收住的DLBCL患者初诊时LMR(LMR1)及治疗过程中ALC、AMC及LMR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