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崔艳梅[1] 王晓江[2] 朱琼[2] 陈雪燕[3] 刘伟 

机构地区:[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4 [2]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研究室,福州350014 [3]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14

出  处:《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年第6期696-698,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基  金:福建省卫生计生青年科研课题(2018-1-18)

摘  要: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涎腺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9岁,均表现为单发性肿块,7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颊黏膜,肿瘤直径1.5~3.5 cm,平均直径2.4 cm。其中6例为实性肿块,2例伴有囊性变。镜下见粗细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将肿瘤分割成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腺管、滤泡样结构伴腔内均质分泌物,部分区域呈实性及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侵犯。7例腮腺SC患者行腮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颊黏膜SC行肿块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3~86个月,均未见复发。免疫表型:在8例涎腺SC中,7例S-100和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1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DOG1均为阴性。结论 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从青年人至老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S-100和Mammaglobin共表达且DOG1阴性为其重要的免疫表型。

关 键 词:涎腺肿瘤 分泌性癌 乳腺样分泌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分 类 号:R739.8[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