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振华 刘平[2] Liu Zhenhua;Liu Ping
机构地区:[1]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复旦大学历史系,200433
出 处:《民国档案》2019年第3期65-72,共8页Republican Archiv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南阳盆地社会变迁研究(1906—1937)”(12CZS056)成果之一
摘 要:"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是抗战时期描绘河南惨状的流行民谣,长期以来,其中的"汤"字被理解为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其实,"汤"原本指的是"匪"(蹚将),由"匪"演变为指称汤恩伯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中原方言来讲,"老汤"是"老蹚"的谐音,"老汤"的"汤"字应还原为"蹚"。所谓"蹚匠",最初主要由豫西宝丰、鲁山等地农闲时从事修筑沟渠、开垦梯田的石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等活的农民构成。后来,"蹚匠"逐渐演化为"蹚将",投身"蹚将"者多因生活所困而沦为土匪。中原民众"蹚"土匪的结果,不是被消灭,便是被招安,反反复复,清晰地折射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