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播中的主体间性:韦斯·安德森的早期电影及其创作脉络  被引量:3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Image Dissemination: Wes Anderson’s Films in His Early Time and His Creative Thinking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姜申 Jiang Shen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当代电影》2019年第10期70-77,共8页Contemporary Cinema

摘  要:韦斯·安德森,1969年5月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人们习惯将其称作“美国导演”而非“好莱坞导演”,足见他在创作风格上与北美主流电影差异迥然。从商业价值上看,安德森未见得有强劲的票房号召力,但其作品蕴含的本体风格和艺术魅力却使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多有斩获,近年来已成为美国独立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导演生涯的一开始,安德森就全面介入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从编剧、美工、摄影,到演员遴选和配乐选曲,因而也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北美“作者导演”。目前,评论界对他本人的关注与其作品的影响力尚不相称:注重视听语言的表象化掘取与品读,却对本体背后的深层用意鲜有推究;注重把握其叙事风格的一贯性,却难于从风格的承继中看到递进、突破与成长;注重审视单一作品的风格化魅力,却缺乏在整体创作上的历时性把握。由此,本文将在探讨安德森早期影像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其思维深处的主体间性哲学予以阐释,并以此为线索梳理其创作脉络。

关 键 词:韦斯·安德森 主体间性 《瓶装火箭》 《青春年少》 间离效果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