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婧嶔 罗剑钧 MA Jing-qin;LUO Jian-jun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
出 处:《肝脏》2019年第10期1097-1099,共3页Chinese Hepatology
基 金: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年基金(20174Y005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2018ZSLC23)
摘 要:绝大多数门脉高压继发于肝硬化,随着肝硬化的进展,门脉压力不断增高,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失代偿事件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1]。当今,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危险分层、个体化管理”已成为治疗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主流[2,3]。作为降低门脉压力最有效的非外科干预方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治疗门脉高压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已有近30年的历史[4]。随着专用覆膜支架替代传统裸支架[5]、普遍构建较小直径(8mm)分流道[6]、直径可控覆膜支架的问世[7],以往阻碍TIPS广泛开展的两大难点:分流道失功、分流后较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资料显示,2003至2013年,全球TIPS的发源地——美国,TIPS量增加了19.4%、占总门体分流手术量的86%[8]。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