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庇护所的旅行: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的景观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付钰 唐海东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世界文化》2019年第12期33-36,共4页World Culture

摘  要:伊丽莎白·毕肖普(1911—1979),继艾米丽·迪金森之后美国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在美国诗歌史上一直享有盛誉。她还拥有多重身份——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翻译家,曾获国内外多项诗歌奖项。因为童年的创伤和独特的艺术理念,毕肖普一直渴望寻找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庇护所。在旅途中她对诗歌里无根漂泊感的景观极尽描绘,但在路途的终点,她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庇护所。空间上的旅行并没有改变毕肖普的无根状态,但旅行绝非毫无意义。旅途中,毕肖普从未停止对周遭景观的“毕式描摹”,通过再现景观,并将它们作为“视觉引导物”,给作为观看者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安全距离,从而使记忆与现实、个人痛苦与艺术创造间的张力得以调和。换言之,诗歌创作这一行为本身,作为诗人的白日梦,构成了某种精神的旅程,对诗人生活中的紧张不安和无根状态进行了“蚌病成珠”式的补偿。

关 键 词:散文作家 多重身份 蚌病成珠 女诗人 庇护所 视觉引导 毕肖普 在旅途中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