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竹简与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新论  

The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New Aesthetics of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Music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玉龙[1,2] Tan Yulong

机构地区:[1]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2]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9年第4期69-74,94,共7页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文献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CZX065);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华美学精神融入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GX-29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含有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战国竹简以"性"为音乐存在的哲学始基,以"情"为音乐创作的基元,提出"性-情"这一概念作为音乐的本体,在孔子与孟子、荀子、《乐记》之间搭建了桥梁,推进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本体论建构;另一方面,在"性-情"论基础上,战国竹简倡"古乐"斥"益乐",强调音乐应具有"徇句遏淫,宣仪和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最终实现由正人心到正世道的目的,为先秦儒家音乐道德教化论在《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战国竹简还彰显出先秦儒家不同于道家的另一种音乐审美追求与理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要求音乐创作和欣赏不能拘泥于音乐的外在形式,而应超越之,去体认不在场的音乐之德。可以说,战国竹简中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孔子音乐美学的早期开拓,为后世儒家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揭示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被历史长期埋没的内容。

关 键 词:战国竹简 儒家音乐美学 性情 教化 无声之乐 

分 类 号:J601[艺术—音乐] J609.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