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广海[1] Zhang Guanghai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中文系
出 处:《浙江学刊》2020年第2期42-52,共11页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与日本思想场域之关联研究”(16CZW059)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文学与"同情"在中国语境下联姻,始于近代。白话新文学诞生后,高度重视情感表达,"同情"也逐渐被视作文学的重要功用。进入1920年代,蓬勃发展的革命文学,更是普遍地诉求人性的情感共鸣,以唤起革命的"同情"之心为目标,乃至滥为俗套,被鲁迅讥为"同情文学"。国民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登上历史舞台,对既有革命文学进行了猛烈批判,明确提出以"阶级意识"作为革命文学的核心内容。新革命文学的情感表达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人性的普遍性要素在其中被彻底解构,阶级意识取而代之。这一变化,在创造社的转变中有最鲜明的体现。而对两种革命文学模式都不满意的鲁迅,其实也受到这种转变的深刻影响,其革命文学观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