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静 向凤娇 夏天 郭艺 

机构地区:[1]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眼科

出  处:《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年第4期81-83,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摘  要: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LASIK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波前引导LASIK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各相差成分均方根(RMS)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结果瞳孔直径为6 mm时,术后4、12、24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RMS值0.3~0.5、>0.5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值<0.3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

关 键 词:波前引导 准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眼 疗效 

分 类 号:R779.63[医药卫生—眼科]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