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亚豪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年第1期91-96,共6页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摘 要:格物之学作为宋明儒者所注目的核心论域,始终存在着道德与知识不断抵牾的张力。王阳明认为儒学的最终指向是道德人格的圆成,作为至善的天理根植于道德主体,知识只有时时处于道德的观照之下方能表征其意义,朱子格物说的弊端在于方向不明,易陷溺于具体事物的考索而游骑无归,王阳明针对这一流弊对朱子格物说进行了内在化的改造。二人所论格物之"理"具有不同层面的内涵,王阳明以"道德事实"代替"客观事实"的做法,亦未能在同一学理层面上对朱子格物说达成有效的批评。归而言之,在体证天理的终极意义上,朱子所侧重的是由事物之理的获得而涵养为至善的道德之理,而王阳明侧重的是在天赋至善之理的指导规引下陶铸事物之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