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伴虎大肚神僧组像考释——兼论佛教信仰实践中的形象转用与母题演化  被引量:4

A Study of Ming Dynasty Statues of Tiger-flanked and Pot-bellied Monk:On the Evolution of Images and Motifs in Buddhism Practic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孟丽[1] Meng Li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0年第2期138-147,共11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物遗存、图像、文本与西藏艺术史构建”(批准号:项目编号15ZDB120)成果。

摘  要:以大肚神僧为主尊,身侧伴一虎,左右各坐一胁侍的组合常见于明代造像中,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处均有收藏。神僧多被认定为布袋和尚,二胁侍身份、三人与虎的关系则众说纷纭。结合宋元图像资料考证,明代大肚神僧造像的母题应为丰干、寒山、拾得"天台三圣"组合或三人与虎同眠的"四睡"组合。大肚丰干形象的出现,是宋元禅宗信仰结合特殊历史情境对布袋和尚形象进行转用的结果。该母题在元代以后的雕塑、绘画中不断演化,表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佛教信仰实践,在时代观念、宗教倾向及大众诉求等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超越正统经院文献的叙述,更加真实地反映佛教信仰的形态与面貌。

关 键 词:丰干 布袋和尚 佛教信仰 首都博物馆 时代观念 图像资料 历史情境 寒山 

分 类 号:K879.3[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