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魏传光 WEI Chuanguang
机构地区:[1]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东南学术》2020年第3期77-88,共12页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道德理论的重构及其现实观照”(项目编号:18FKS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分配正义的‘美好生活’实践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49)。
摘 要:伍德、塔克尔、布坎南等西方学者或以“交换论”,或以“保守论”,或以“超越论”等论据证明“马克思反对正义”,显然误解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批判精神、唯物主义本质、历史性特征,以及正义建构的经济-阶级性格。实际上,马克思通过“社会生产整体”的分析方式揭露了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公平交换到实质上无偿占有这一“辩证的转变”的过程,“交换论”是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的确反对抽象正义观或道德化正义观思考正义问题的立场、方法和具体观点,但并不否定和排斥正义这一范畴,而将其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之中,赋予正义以实践性和现实根基,使之成为借以展开历史变革力量分析的概念,“保守主义”的担忧并没有使马克思走向反对正义的道路;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劳动分工和对立的消除、生产资料的阶级垄断和剥削的消失等条件的出现,共产主义社会将超越法权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实施按需分配这一高阶位正义原则,因此断定马克思认为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变得多余而反对正义的“超越论”不攻自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