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100015
出 处:《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0年第1期20-23,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Liver Diseases
基 金: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ZYLX201707)。
摘 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进展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1,2]。据报道有1 1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毒性[3]。在西方国家DILI的发病率估计为总人口的(1~20)/100 000[4-6]。在我国,中药和膳食补充剂(HDS)(26.81%)及抗结核药物(21.99%)是主要的两大类引起DILI的药物。前一类包括草药、藏药、蒙药、保健品和HDS;后一类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除药、HDS和抗结核药物外,其他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剂(8.34%),抗感染药(6.08%),精神药物(4.90%),非性激素(3.04%),心血管药物(2.98%),消化系统药物(2.04%),呼吸系统药物(1.47%)和肌肉骨骼药物(1.32%)切。目前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发表文献,对常见的引起DILI药物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