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周兴[1]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92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China Social Science Review
摘 要:德国当代哲学家卡尔-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1922-2017)在国内还比较少受关注,虽然也已经出现了几本以阿佩尔哲学为专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无论是从翻译来看还是从论著来看,阿佩尔哲学尚未在国内哲学界成为一个重点和热点。阿佩尔的哲学是所谓“先验解释学”或“先验语用学”,而方法上的特色是所谓“先验论证”,总归脱不了“先验”二字。这里出现的三个名称大致可以反映阿佩尔哲学的基本取向和特质,其哲学的基本构成不无特别之处,即先验哲学、解释学/阐释学和语用学,表明其哲学有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背景,有德国现象学—解释学/阐释学的传统因素,也有美国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要素。在早年的《哲学的改造》中,阿佩尔屡屡申言:当代哲学必须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指号学三者沟通的前提下开展。简言之,我们须掌握和占有了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皮尔士三大家的思想,方能开创未来哲学的新局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5.2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