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寇鹏程[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出 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147-148,共2页China University Academic Abstracts
摘 要:中国早期“感物说”注重的是所感地方的政教风化,“感物说”的感官性色彩由于“感”的原因当然是存在的,但不是很浓厚,“感物说”理性化、政治化色彩明显。“感于物而动”确实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理论之一,但应该看到,魏晋以前“感”的主要对象是当时的国家政治教化,写作动因主要是政治性的。东汉的班固之所以要写《两都赋》就主要是政治动因而不是“感”的结果,因为当时一些人还对迁都洛阳耿耿于怀,还不停称赞长安而贬低新首都洛阳,因此班固要写《两都赋》为洛阳辩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