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说话”机制之解读  被引量:5

Interpreting Miao nationality’s Lu Sheng talking mechanis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塔里木[1] 余顺顺 Zhao Ta-li-mu;Yu Shun-shun

机构地区:[1]中国音乐学院 [2]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

出  处:《中国音乐》2020年第3期66-75,共10页Chinese Music

摘  要:苗族同胞说,"哪里有芦笙,哪里就有苗族"。在农闲、恋爱互动、丧祭仪式等场合,芦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器物。"芦笙说话"机制得以运行,是由于特殊的习得机制赋予了芦笙曲可被解读的语义现象。在习得机制中,生成芦笙歌的重要材料基础为具有音高变化与节奏律动的拟声词和实意词,又因其中字与词带有天然的音乐要素而能够演化为可歌唱的芦笙歌,最后,将歌的旋律在芦笙上吹奏出来,从而完成了一次"芦笙说话"机制的运行。该机制的文化支撑与传统的无文字社会有密切关联,此外,方言亦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苗族音乐 芦笙说话 语义性 习得机制 

分 类 号:J60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