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兴红 吴翠丽[1,2] Cui Xinghong;Wu Cuili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2]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23
出 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17-23,共7页Journal of Party School of Nan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基 金: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提升价值观自信为指向的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研究”(16BKS108)。
摘 要:马克思劳动观是以人的劳动为核心,致力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开展劳动,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好生活的产生前提,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深厚的生成逻辑;并以此为关照,努力实现自然关系、人自身、社会关系三层次的劳动解放,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向,构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我们在鼓励创新性劳动、提高公民综合素养、完善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实现美好生活。
分 类 号:A8[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