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文 Zhao Wen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3期131-138,共8页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基 金:南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330/63192128)资助。
摘 要:印度大乘佛教中流行的“法身”概念,在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般若文献不同版本的考察发现,“法身”是由见佛语境下的“法”或“法性”发展而来的,而在早期部派佛教中,“见法即见佛”的观念即已十分流行——这里的“法”,指的是佛陀所宣说的“缘起”。“法身”概念的最初成立,是借助kāya一词的双关含义:既有“身”的涵义,也意指“集合”。这样,若称“法的集合”,内涵上与“见法即见佛”中的“法”并无差异,但若同时指称“法身”,则引入了实指的身体之观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