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欧阳桂兰 汪玲红 谢高生 朱海兵[1] 

机构地区:[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赣州341000

出  处:《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6期649-650,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非感染性CVST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60~72(63.08±4.48)岁。对其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合并传统可控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起病形式上,急性起病2例(15.4%),亚急性起病11例(84.6%)。临床首发症状:头痛8例,视力障碍6例,头晕5例,意识障碍、肢体乏力各3例,痫性发作2例,认知功能下降1例。就诊当天临床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12例患者D-二聚体>1.0 mg/L,10例患者D-二聚体>2.0 mg/L。腰椎穿刺脑脊液5例,脑脊液压力>20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均未>300 mm H2O。11例患者累及多处颅内静脉(窦),以上矢状窦受累最常见;5例患者出现相应静脉引流区域的梗死,其中1例为出血性梗死;3例患者合并脑内血肿;2例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治疗的12例患者急性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分,无1例死亡。结论老年非感染性CVST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传统可控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其病因之一;多为亚急性起病,症状体征各异;外周血D-二聚体有助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多见,可出现继发性脑损害;抗凝为首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关 键 词:脑血管障碍 颅内血栓形成 意识障碍 头痛 抗凝药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