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郭海鹏[1,2]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全人教育办公室
出 处:《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年第3期102-110,共9页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摘 要:文章以“元、亨、利、贞”四阶段梳理孔子之前儒学孕育期的演进历程,并辅以考古学佐证和古文明的比较,以阐明中华文化在源头已表现出来的特色。三皇时期是其诞生期,期间中华农耕文明雏形初现,为“元”;五帝时期是生长期,期间“尧舜之道”逐步凝成,为“亨”;夏、商、西周三代是其繁盛期,期间“文武之道”彰显,礼乐制度得以确立,为“利”;从东周春秋时期至孔子创立儒学,是其收获期,为“贞”;孔子之后则是“贞下起元”。在孔子之前,中华文明之道主要表现为历代圣王的仁德善行和礼乐治平之道,即“尧舜之道”和“文武之道”,集中体现于《周易》和《尚书》。此道经孔子之手提炼,要义载诸六经,凝聚于一个“仁”字,其本则根植于“孝悌忠信”之“行”,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重人伦、尚仁义、崇践履的特色。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