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0
出 处:《理论月刊》2020年第6期149-160,共12页Theory Monthl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生物样本库的哲学研究”(19ZDA03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成生物学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2018YFA0902400);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自主创新项目“大数据时代生物样本库的哲学研究”(2019WKZDJC020);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科学治理ELSI研究”。
摘 要:共济是21世纪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受关注和最有前途的概念,却在跨领域的使用中被许多学者诟病定义模糊不清,经常与利他主义、慈善等术语在含义上重叠。为此,芭芭拉·普拉因萨克和阿莱娜·布克斯等学者对共济术语的起源、发展和使用进行探索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工作定义,为区分共济和同义术语以及总是抱怨共济在生命伦理学使用中不相融贯的人提供了理解的新角度,且有助于将共济发展成为一项生命伦理学的实践原则。但他们对共济的工作定义在相似性方面的限定容易导致错误有害的共济实践,需要对相似性进行二阶限定;基于共济的欧洲伦理治理框架和基于自由主义的美国伦理治理框架并非完全对立,在解决具体伦理治理问题的情境中寻求二者的协作与融合更为可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