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广州510630
出 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年第6期372-375,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971597,81671670,81501456);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B02021202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0402007,201604020184)。
摘 要: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tD)是指个体出现抑郁症状,但未达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1],又称为亚临床抑郁(subclinical depression)或轻微抑郁(minor depression)。作为抑郁疾病谱中的过渡阶段,阈下抑郁可能会恶化成为抑郁症或经过干预后恢复,因此被视为抑郁症的重要风险指标。与抑郁症相比,阈下抑郁在人群中发生率更高,但往往由于症状较轻而被忽视。因此,识别阈下抑郁的风险标志对预防抑郁症至关重要。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发展迅速,成为探索神经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主要手段,但对阈下抑郁的研究非常少。本文从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RI,s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等多个方面,对以往基于MRI技术的阈下抑郁研究进行总结,期望为阈下抑郁的神经生物机制和抑郁症预测提供客观依据。
关 键 词:阈下抑郁 结构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分 类 号:R749.4[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