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汤波兰 TANG Bo-lan
机构地区:[1]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19-27,共9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羞中窥人’——舍勒羞感思想研究”(2018094)。
摘 要:羞感是一种属人的、普遍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现象。然而,自古以来伦理学家们却很少讨论“羞”的问题。对于“羞感何以发生”,舍勒强调关键的一环在于“转回自我”。“转回自我”既是“引起羞感的原动力”,也是对“自我感觉”的一种确证,“他人”不是羞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因。萨特则强调“他人在场”、“他人的注视”是羞感产生的前提,羞感确证的是他人的存在,如果没有他人在场,哪怕是想象的他人,羞感将是不可理解的。舍勒与萨特都认同羞感体验内嵌着一个“自我-他人”的发生结构,他们借回答“羞感何以发生”,来探究“自我”、“他人”以及二者的关系,利用羞感这种情感体验来彰显“自我”与“他人”的主体间性。他们对羞感发生的细致分析,超越了以前对羞感现象的自然主义认识,证明了现象学方法可以运用于被视为纯粹经验的领域,从而开辟出一条从情感理解人的道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1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