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靳希平[1] JINXi-ping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73-92,共20页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摘 要: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古希腊形成之时,曾经直接受到古希腊语语法屈折的影响和制约。为了克服这一制约,亚里士多德在把握事物之本质的时候,为了准确展示他面对的事物之结构,故意使用希腊语“是一动词”所具有的过去未完成时与现在时不定式之间的时态张力,创造了我们经常翻译为“本质”概念的表达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眉批中引用亚里士多德这一表达式,以进一步澄清他对人生“達在"(Dasein)的生命进程之基本特征—“先天完成时”—的描述。但是,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表达式,本身就是哲学史上一件至今尚未了结的公案。本文择要回顾了这段哲学文献学公案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以期引起西方哲学史同仁关注西方语言的结构屈折与西方哲学概念含义之形成间的内在联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2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