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建华 Ding Jianhua
机构地区:[1]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 处:《船山学刊》2020年第5期75-79,共5页Chuanshan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8ZDA233)。
摘 要:在中国佛教史上,契嵩向来以倡导儒佛一贯著称,面对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的抵制,契嵩作《原教》《孝论》等,表明儒佛并没有非此即彼的本质矛盾,在"道"的层面上是一贯的。契嵩对儒佛一贯的理解主要是从三个层次展开的:首先,儒佛都是趋向于伦理意义的"善",教人为善既是伦理目标,也是伦理结果;更进一步,契嵩将儒佛导人向善的思想基础安立在"心"上,通过援引宗密四种心并进一步发挥,使得佛教各宗乃至儒道外教都作为"心"的呈现形式而达到一致;最后,从心开出"至""如"与"变""识"两个方面,前者不动而为本,后者无不动而成变,与儒学的"性""情"范畴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契嵩看来,儒学所提倡的亲亲等伦理追求是可以通过"情"教来实现的,而为圣的"性"是高于"情"的,"性"是为贤、正、圣甚至大圣人的,也就意味着,在契嵩那里,儒佛沟通仍旧是以佛教为本位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