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堂乐歌与白话新诗之间——成都“草堂—孤吟”诗群的“在地性”研究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谢君兰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  处:《当代文坛》2020年第6期110-116,共7页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YJC751050。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提出基于对现代文明“中心意识”和传统“地域文学”的反思,需要对文本背后“地”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再认识。1920年代初成都的“草堂—孤吟”诗群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例证:首先,诗群代表人物叶伯和及其《诗歌集》,在音乐的关照下见出和以《尝试集》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白话诗集不一样的诗美质素,背后则凝结着作者出入蜀地的别样人生体验;其次,《草堂》上白话诗的丰富样态蕴含了从显到隐的多重地方因素;第三,《孤吟》上儿童诗歌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成都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塑造的白话语感。总体而言,“草堂—孤吟”诗群在“学堂乐歌”和“白话新诗”的出入中,在成都新旧“在地性”因素的交汇下,呈现出中国新诗别样的发展面貌。

关 键 词:学堂乐歌 白话新诗 “草堂—孤吟”诗群 在地性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J605[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