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硕 Wang Shuo
机构地区:[1]中共济南市长清区委党校
出 处:《当代儒学》2020年第2期119-166,共48页
摘 要:“感应”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普遍的,中国文学、中国医学、中国哲学都体现了“感应”思想。研究“感应”思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中国文献浩如烟海,难以全部把握,必须选取一个视角,本文选取的视角就是《程氏易传》。从另一方面看,“感应”思想也是研究《程氏易传》的视角,并且这个视角罕用于研究《程氏易传》。学者们基本上无一例外地以“理”“气”“心”“性”“诚”“敬”作为研究二程思想的视角,而本文以“感应”研究《程氏易传》,也可算作一种创新。第一,我们应当研究《程氏易传》“感应”思想的渊源,这又涉及《易经》本身的思想,以及历代注释《周易》的思想,并且从汉易到宋易有个大体的趋势:许多儒者把注意力从象数转向义理,程颐承接了这一大趋势。第二,《程氏易传》本身是体现了“感应”思想的,在此书中,“感应”思想与“成卦之由”、《上下篇义》、“生化万物”密切相关。第三,“感应”思想与程氏哲学体系中其他核心观念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并且,在对比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观念的意义,所以应当研究“感应”与“理”“气”“心”“性”“诚”“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申出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为何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二程没有把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一感应,充分发挥开?原因一是程氏所承接的易学传统是“义理转向”的传统;二是程氏“斥佛老”,而“感应”与“缘起”一样是前主体性思维;三是程氏有意识地与“气学”相区分。最终导致“感应”这一观念未能挤入程氏理学体系的核心。由此我们找到了一个反思二程哲学的新视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