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2160 [2]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出 处:《理论月刊》2020年第9期131-136,共6页Theory Monthly
基 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规范研究”(18SKGH16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模态视阈下文化隐喻的认知与传播机制研究”(18SKGH122)。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以彼得·海斯勒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非虚构作家在21世纪之初来到中国,聚焦于宏大历史潮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波折,在旅居的同时创作了大量非虚构作品。作为"新新闻报道"的延伸,"非虚构写作"要求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文本的艺术性。非虚构文本中既有这批作者的真实所见,同时又有其以在场介入者的角度所抒发的感情思想。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西方价值观念融入中国社会,在以西方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以"中国居民"的视角反思。跨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赋予了他们在看待个体命运及社会变革的特殊观察角度,为这些非虚构文本赋予了更丰富多元的内涵。通过分析这些非虚构文本中所描绘的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图景及其背景之下鲜活的个体命运,可以让广大非虚构作品读者在看待中国社会巨变时有着更加丰富的体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