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伟[1] Sun Wei
机构地区:[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 处:《哲学动态》2020年第10期51-60,共10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早期中国与古希腊宇宙观比较研究”(19BZX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早期儒家心学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当代诠释”(2019C552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之说偏重于阐发对道德天命的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在超越性的精神境界,而认为人生不可测之命运乃是人主动承担道德天命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与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不同,荀子的“制天命”取消了对道德天命的信仰,将道德的产生追溯至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秩序的需要。“制天命”意味着人们不仅要因循人的自然天性来进行道德矫正,而且要对自身和周遭环境的规律有充分认识,并尽最大可能摆脱厄运的束缚。荀子统合发展了西周至孟子的天命观思想,将人间福报的根源从天拉回到人本身,开创出一种以人为本、激人向善的哲学。荀子对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古代社会制度的构建影响深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