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经解经”到“以《易》解经”——清代以来儒学经典诠释中的一条哲学性进路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姚彬彬[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出  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149-159,共11页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17FZX012);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章门弟子’缪篆三教会通之哲学研究”(2017QN048)。

摘  要:清代经学承继汉儒“以经解经”的学术方法,惠栋、张惠言等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周易》,并复兴了汉代象数派易学传统,表现出一定的义理关注维度。焦循则从象数派易学中引申出旁通、相错、时行等原理,结合《易传》哲学来诠释儒家其他经典,是为“以《易》解经”的思想范式,这一范式又由太谷学派的几代学者发展并构建出一套比较严密的学说体系。这种经典诠释路径,其中蕴含了清儒对形而上问题的关注维度,在“以《易》解经”的诠释视角下,先秦儒家经典皆统贯于《周易》而构成一体,以人事合于天道,形成了清代以来经学的一条独特的哲学性进路。

关 键 词:以经解经 以《易》解经 象数 清代朴学 太谷学派 

分 类 号:B249[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